刘大为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评论文章
马背上的刘大为先生

知道刘大为先生还有个笑话,因为我开始还是以为是唱歌的蒋大为先生了,为此朋友们还笑话我孤陋寡闻,其实要想真正的画好画,我想这个应该是与知不知他没有关系的吧。   我们这里有个美术协会的基地,他来了,是个很平易近人的人,是个看谦虚和蔼的人,很多画家去看他,还把与他的一个合影放大了,做了个红木镜框放在自己的画廊里,充其门面。我不知道刘大为先生与画家们到底有了多少的合影,看来这个都是他身不由己的苦衷了,我估计他不想合影的,但是没有办法被名誉纠缠着,礼貌行事,剪不断,理还乱。那么这些已经是泛滥了的照片也就没有价值了,我甚至建议他们去摘除了,别这样俗气了,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为了刘大为,而是为了自己的欲望,甚至是刘大为根本就忘记了他们,那么就成了个笑话了。   我有个朋友还有他的作品,还卖他的作品,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姑娘,挥动着一个套子,在套另外一个马的情景,当时确实是眼前一亮。可是现在我总感觉到那个姑娘在套钱的样子。后来他的东西看得多了,这个系列是越来越多,全是这套玩意,一看就是他的风格了,有骑着牛的,有骑着骆驼的,我估计都...

浅识中国人物画中的线和型——首届人物课题班刘大为工作室

传统人物画强调形神兼备。顾恺之提出“传神写照”,谢赫提出“骨法用笔”。这是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用线和造形的精辟概括。   佛教中讲的“三昧”是“定”的意思。从构图,用线,用笔有意识的去强化这个“定”,所表现出来的形式,是用山水中的山石去意化这个内容,达到如如不动的意境,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,而人的思想变化却最无常,起心动念随来随去,相对人的思绪山石它是不 变的,变化小的,缓慢的,人觉察不出来的,虽然线条中流淌着生命,思想,情绪,包括画家的追求和学养,这也就造成了作品中的矛盾对比的审美情趣,线条的粗细,快慢,浓淡,干湿,或急如暴风骤雨,或稳如磐石。非现实,亦现实,非写意,却笔笔在意中,把传统的用笔用线随个性极度变异,极度扩大,以至到达极处,采用了一种密到极点不透风的状态,但笔笔不死,而是向人的血液一样有温度,且生生不息的流动着。这是我近期用线的题悟。   线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是主要的造型手段,这是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人的长期积累所形成的,古代的画家在用线条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,逐步完善了用线的...

刘大为及其《墟日》

刘大为,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之一。1945出生于山东诸城,自幼随父母移居内蒙古包头市。1968年毕业于内蒙师范学院美术系。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,受教于叶浅予、蒋兆和、李可染、吴作人、黄胄等著名画家。毕业后任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,历任美术系主任、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政委、中国文联副主席,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,并在200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   刘大为所创作的中国人物画,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和重大历史事件而著称于世。他是全能型画家,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兼精。他的人物画,既继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来包括徐悲鸿、蒋兆和、叶浅予、黄胄等大师的优秀传统,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风格。其人物画取材于现实生活,刻画入微,造型生动,线条流畅,风格爽朗,寓意深刻。   赶集是乡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,是乡民买卖农产品、获取生活物资、交换信息、联络情感的重要手段。墟市的繁华与否,也是地方经济活跃与否的一个突出反映。在刘大为的这幅《墟日》中,画家没有依照“惯例”描绘热闹喧嚷的墟市,而只是挑选了三位背着箩筐的妇女传达“...

从《晚风》看领袖题材创作的变化

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,邓小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,尤其是他主政的改革开放,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因此,人民的歌颂以及艺术家的表现,基于最朴素的情感而成为一个时期以来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。如果说诞生于1977年由李宝林等创作的中国画《叶副主席、邓副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》,以及之后的中国画《邓副主席在军舰上》(周顺恺,1978年),还带有“文革”后期创作的某些印迹的话,那么,1979年的李秀实的油画《疾风》(70 cm×134cm)则让人们耳目一新,成为“文革”之后最初表现邓小平形象的代表性作品。这在30年的历史发展中,表现领袖形象的美术创作作品与此前相比,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   1991年,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而举办的全国美展上,刘大为的《晚风》别开生面,引起了大家的关注,其原因是,他没有用以往的方式去表现邓小平丰功伟绩中的具体事迹,而是表现他赋闲之后的普通生活,将领袖从神坛上拉向了靠近基层民众的现实生活之中。但是,人们于此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,尤其是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时代贡献。从“红光...

1 2 3 4 5 6 7 下一页

Processed in 0.458(s)   27 queries